文学馆 > 女人的青春岁月 >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座谈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座谈


  法里斯上车后说,在巴黎,世界各国游客在各旅游景点都能看到黑人青年在兜售小商品,在巴黎的外来人口中,除了黑人外,主要还有阿拉伯和吉卜赛人,另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打工的也不少。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住址,像你们国家的“盲流”一样。一次,我的一个中国朋友来法国考察,离巴黎市区约三十公里左右,有一片废旧的汽车车厢和搭建简易窝棚的地方,不时有几个小孩和老人在外走动。导游先生讲,这是吉卜赛人居住的地方。我那位中国朋友出于好奇下去观看,结果就被两个吉卜赛小子跟上了,上汽车时就被抢了。来到法国出门时最好不要带现金等贵重物品上街,外出如果背挎包的话,最好斜肩背上,且把包放在前边,最好随团队走,不要单独行动。任何问题都须一分为二,欧盟各国取消了海关后,增进了大流通,促进了经济大发展。但同时也给欧盟各国的无业贫困者带来了大交流,给各国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隐患。这点,特别是在世界反恐怖活动的今天,尤为重要。看来,如何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已成为各国研究的新课题了,法国更是如此呀!

  柳絮说,是啊!主席说得好,你作为法国作家协会主席应该向政府提出这个问题,否则这样下去也影响国家的形象。

  不错,我已经在报纸杂志上写了许多文章,希望得到他们的重视。

  文学馆离警察局不算远,就在他们说话之间汽车就来到警察局,司机将汽车主动停进了车场,然后下去为柳絮和汤丽打开车门,他却不去管法里斯主席。

  法里斯主席带着柳絮和汤丽来到警察局门口,他向警察说明情况后,警察就把他们放了进去。一进院子,就见一个小个子白人警官出现在面前,并且主动迎接法里斯和柳絮以及汤丽。法里斯大概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弟弟了,一见面两人就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

  法里斯把柳絮和汤丽介绍给他弟弟。

  柳絮还没等警官说话,就主动说,警官先生,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作家,我叫柳絮,她叫汤丽。

  这次不用汤丽做翻译,法里斯自己向弟弟介绍柳絮和汤丽的身份。

  柳絮和汤丽上前与警官握手。

  汤丽用英语说,不好意思,打搅您了!

  没关系,二位请!他做了个邀请的手势,让柳絮和汤丽上楼。

  他们来到楼上,进了警察办公室,发现这是一间大屋子,有好些人在这间屋子里办公,只是各张桌子之间距离很远,互相不影响办公。

  法里斯的弟弟亲自询问了女作家被抢的全部过程,并做了笔录,且将先前办案的那两位警察也叫了过来,把作家冷雨被抢案件核实清楚。最后他说,好了,争取在你们作家考察团离开法国前,我们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柳絮赶快感谢,然后将电话号码留给了他,让他及时与她联系。

  从警察局出来,柳絮说,主席,我们两人请你吃饭,你不会拒绝吧?

  对不起!今天晚上我有个约会,不能陪二位,还请原谅!

  汤丽将法里斯的话翻译给柳絮。

  柳絮只好说,那就改日吧,我们必须请主席吃饭。

  法里斯听了汤丽的翻译之后,笑着说,好吧,等冷雨作家的钱追回来,我答应赴宴。

  柳絮说,那就谢谢主席。我们两个就不坐你的汽车走了,就坐出租汽车回宾馆。

  法里斯说,我让司机师傅送送你们。

  不用!我们住的比较远,你还是坐车去办事吧!

  法里斯只得和柳絮以及汤丽握手告辞,然后说,明天上午座谈会已经安排妥当,希望你们放心。

  柳絮说,我知道主席的工作能力,一定会把这次座谈会主持好的。

  离开法里斯,她们打了一辆出租汽车回到了宾馆。

  村野早已等在宾馆门口,焦急地说,姐,怎么样?那个吉卜赛小子抓到没有?

  柳絮回答说,还没有,但是警察局已经答应我们,在我们离开法国之前务必破案。

  村野说,这就好!只要把钱找回来就能把冷丽的野心也彻底拉回来。

  柳絮问,曹颖怎么样?有什么具体行动?

  我已经把她说服了,毕刚对她隐瞒真相让她彻底失去了信心,她开始积极地与咱们配合,暗中监视着毕刚的具体行动,并且没有交还毕刚的钱。

  柳絮提醒说,千万不要把毕刚逼急了,狗急跳墙是常有的事。

  村野说,我对曹颖说了,让她见机行事,不要把毕刚惹火了干出咱们想不到的事情来。

  三个人说着这些回到了酒店。

  这天上午九点,作家代表团趋车赶到了巴黎文学馆。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他们提前赶到了二楼会场,那时翻译黄先生已经在会场等候。

  法国文学馆这座楼不太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豪华,而是一座很普通的楼房,坐落在大街旁边,不算很起眼。柳絮和汤丽前一天来找过法里斯主席,已经熟悉了文学馆的大致情况。

  村野和黄先生接头之后,分别开始做座谈前的准备工作。文一和汤丽将“中国作家赴欧考察团”的旗帜挂在了会场主席台前,然后向团员们交代一些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事项。

  村野对大家说,今天安排了一整天的座谈时间,所以时间上比较充裕,希望作家同志们与法国作家们尽情交流,从中汲取营养。希望大家不要在座谈时争先恐后地拍照,要有秩序地进行,或者坐到座位上拍照。水华秘书长要把大家介绍给对方,介绍到谁时谁就应该站起来,既让法国作家艺术家们认识,也让团员们互相认识。另外代表团指定了几位作家代表在会上发言,其它时间大家也可以自由发言。

  九点十几分,法国作家协会主席法里斯携几名作家从他办公室出来,来到了会场。法国作家协会是民间组织,和我们国家不同,他们不领工资也不坐班,成松散形,与中国作家座谈也就是临时把作家组织起来的。出席这样的座谈会他们要拿报酬的,每人五十欧。由于语言不通,只能让翻译传递彼此的谈话内容。作家考察团的人数太多,不得不让法国作家们坐到台上,他们坐在下面,而这样的感觉实在有些不太公平,为了平衡这种关系,村野和翻译说了声后把团长萧河兰推上了台,至少可以说明彼此平起平坐。尽管这样大家也还是有说辞,认为法国人不能高我们一等。道理自然不错,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场地不是很大,坐圆形或其它形式都无法摆下七十多人,只得将就。

  与中国作家们座谈的法方有三名作家,一名文学批评家,还有两名出版商兼作家,三男四女。法国作家协会主席法里斯既是作家又是出版商,他首先介绍了法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作家,介绍得很详细,唯恐中国作家们不知道似的。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散文作家、小说家、戏剧家。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1960年死于荣纳省的维尔布乐文。父亲本是阿尔萨斯人,一战死于马恩河战役,因此他对父亲不熟悉。母亲是西班牙人。他所有作品都充满了惶惑不安和自感有罪的情绪、酷热的窒息和弃尘绝世的愿望,在风格和思想方面都是如此。作品有:《反面和正面》(1937),《婚礼集》(1938),《局外人》(1942),《米诺托或奥兰的逗留》(1950)《鼠疫》(1947),《戒严》(1948)。戏剧:《误会》(1945)、《加利居拉》(1945),等。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小说家,评论家。他年轻时候曾经有过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神秘生活。他中学毕业后,进过“巴黎东方语言学院”。1923年,他偕同第一个夫人去远东游历。这一时期,他和当时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接触。广州起义失败,国共两党联合破裂以后,马尔罗于1927年返回法国。他和高尼利昂·莫利尼策划对沙特阿拉伯进行了一次袭击,弄走了帕米尔地区哥特式的佛教艺术品,于1932年在《新法兰西杂志》社展出。之后,他与另一作家安德烈·纪德极力替被德国纳粹分子诬告为纵火焚烧国会大厦主谋的保加利亚革命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辩护。这时,他被选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1936年,他加了支援西班牙共和国的国际纵队,担任外国空军部队的总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尔罗领导好几支游击队,在1945年解放阿尔萨斯的战役中,担任阿尔萨斯·洛林纵队总指挥。

  法国光复后,他在政治上一直与戴高乐将军紧密地站在一起。1945年—1946年,担任新闻部长。1947年-1952年间,是人民联盟的全国代表。1958年6月1日起担任法国总统府国务部长,后兼任文化部长。

  1921年,二十二岁的马尔罗首次发表一部诗体小说《纸月亮》这部小说意境朦胧,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1926年出版一部哲理性小说《西方的诱惑》,书中粗略地叙述一种历史哲学概念,后来他在其他著作中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1928年和1930年,他分别发表了两部小说:《胜利者》和《王家之路》。前一部曾获联合文学奖,作者描写了1925年在中国爆发的有名的省港大罢工,其中塑造了一名非凡的革命者加林的形象。在后一部著作中,主人公陪肯寻找隐匿在亚洲丛林里的庙宇,虽然那里景物有了变化,但主人公的性格毫无改变,还是那样悲观失望,那样爱好参与斗争与反抗,并同样抱着一种清醒的浪漫主义情绪。

  1933年,马尔罗发表小说《人类的命运》。此书是他的一部杰作,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开头就非常精彩,故事发生地点在中国,描写了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冲突,后者不惜牺牲生命、前仆后继地与蒋介石进行了殊死的搏斗。马尔罗始终是一位紧跟时代潮流的倾向性作家,他在1935年出版的小说《轻蔑的时代》中,记录了希特勒造成的骇人听闻的可怕情景。1937年完成的名著《希望》,他用华丽的抒情般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在西班牙反对佛郎哥的斗争岁月。他在1967年出版了《反回忆录》第一卷。他以华丽的笔调写下了自己一生中异常丰富动荡和戏剧性的经历,其中有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别人的会晤以及他对人物和事件的评论。

  莫里亚克(1885-1970)小说家、评论家、诗人、新闻记者、剧作家。出生于法国南方波尔多市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里,早年丧父,从幼年起接受母亲严格教育,这种教育在他孩童的心灵上深深地打上了忧郁的烙印。中学毕业后,通过波尔多的文学学士考试,随即进入巴黎文献学院学习,但他很快抛弃了应学的专业,全力从事文学创作。1909年,莫里亚克自费发表了第一部诗集《握手》。191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戴锁链的孩子》,之后,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他在文坛上的名气越来越大,法兰西学院于1925年给他颁发了最高奖金。195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罗曼·罗兰(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优点。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92/92535/4757036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