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热血残汉 > 第六十八章 和亲

第六十八章 和亲


但是令他失望了,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一句话。

        这时候他明白了,曹操早已经和这些人都沟通过了,这从今天孔融故意请假不来朝会就可以明白。

        不知道多少利益交换就这样私下完成了交换,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从中获得了利益,除了自己这个名义上的大汉天子。

        可是这些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告知自己一声,自己这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傀儡了。

        想到这他再也忍不住悲伤,大声道:“大司马何时称王,还请先行告知朕一声,朕好穿戴好去见列祖列宗。”

        说完他放声大哭了起来,拂袖起身离开了宝座直接返回了后殿。

        曹操见状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使了一个眼神。

        中书令董昭心领神会,立刻抢步上前从符节郎那里抢过取过皇帝的大印狠狠的盖了下去,这三份诏书就算正式出炉了。

        建安六年正月,大将军袁绍接到了朝廷征召他入朝的诏书,他立刻领命带着自己的妻子和所有未成年的子女踏上了前往许昌的不归之路。

        而因为诏书到来的消息,一场风暴也在明国都城长安骤然刮了起来。

        曹操的上书并不是以秘密形式进行的,而是异常高调的在朝堂上直接公布出来的,所以当朝廷使者的车驾还未过函谷关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

        知道这个消息的段雁气的将正在跟前的镜子都砸碎了,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对于她的羞辱。

        而更让她生气的是,这个羞辱性的建议却恰恰迎合了很大一批人的需求,也正好击中了现在明国的软肋。

        这一年多来,李归马不停蹄的挥师北伐鲜卑、东讨袁绍,可说是每战必胜,虽然意外的丢失了汝南郡,但是收获还是远大于所失去的。

        尤其是这次横扫冀州的行动更是彻底的让天下诸侯闻风丧胆,就连大汉朝廷也终于放低了身段前来求和,这是何等的赫赫声威?

        然而在这无限风光的背后,是无数不得不辗转于道路的民夫,是渐渐空虚的国库,是一个又一个战死、病死在异地他乡的战士。

        因为李归的每战必胜,其实是建立在用无数倍于对手的物资消耗生生砸出来的,说句难听的话,这样的仗其实想输都难。

        而虽然李归确实为明国带来了新的科技使得劳动效率提高了很多,带来了先进的治国理念使得国家前所未有的运转流畅,带来了发达的工商业使得财富像流水般涌入了秦州。

        但是毕竟李归政权的建立只有短短十余年时间。

        而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几乎没有一天断绝过,而这让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明国上下已经越来越感到难以支撑。

        农夫们不想再打仗了,因为每次开战就意味着大量艰苦至极的徭役和相当一部分壮劳力被充为农兵从生产中剥离出去。

        秦州的生活虽然安定可是却也十分辛苦,而高额的税收比例使得他们的生活实际并不富裕,有战事的年景这种生活就会更加艰辛一些。

        作为军队主力来源的氐羌各族的下层战士也不想打了。

        当年大家一无所有,为了一口吃的都可以舍生忘死,为了家人的生存自然愿意拼死作战无怨无悔。

        但是随着地盘的增大,生活的好转,他们对战争的渴求也在迅速的消退。

        而且这些年来他们也实在是厌倦了,他们讨伐凉州去过遥远的张掖,讨伐鲜卑直到寒冷的河套,西进并州直到群山环抱之中的晋阳,那一次不是离家千里的漫漫征途?

        遥远的路程,没有尽头的战斗,久别的亲人,都在那越来越流行的思乡曲中体现了出来。

        “羌笛声声怨,征人泪满襟。身在千里外,月在故乡明。”就是对他们心情的最真实写照。

        那些渐渐崛起的商人们也不想让战争永无止境的再继续下去了。

        每一次战争就意味着又一次盘剥的开始,意味着大量急需的交通工具、护卫的人手、急需的物资被大量抽走,而这都意味着利润的损失。

        而每一次对新征服土地上人民的安置都意味着海量金钱的流逝,而这些钱原本可以生出大量利润的。

        已经尝到权力甜美滋味的氐族权贵们不想打了。

        他们看到的是明国的土地已经足够辽阔,辽阔的让原本看着人数还算众多的氐族人撒出去根本看不到踪影。

        他们看到战争进行的越顺利,汉人的势力就越强大,而氐族人在高层能发挥的影响就越小,对政局的支配能力就越弱。

        这些原本不过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夫、底层士兵、猎人的氐族权贵并没有李归那种济世救民的情怀,更没有什么改变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作为精神依托。

        虽然他们是喊口号最响的那一群人,也是自诩对李归最忠诚。对明教最虔诚的那一群人,但是现在他们只想好好过日子。

        然而他们不敢反对李归的做法,甚至只是在自己内心深处悄悄反对一下也不敢,因为这会让他们有一种深深的忘恩负义的罪恶感。

        所以他们的情绪只能转而指向那些具体负责执行的人,对一些具体执行的事大肆挞伐以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这些李归都看不见,因为有人不想让他看见,也因为他需要关注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倾听过百姓的呼声了。

        而这次大汉朝廷的主动求和的消息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立刻被泄露出去了,顿时在明国内部引发了一片欢腾。

        既然大汉朝廷已经承认了大明的地位,那么战争就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不是吗?

        从此各过各的日子,再也不用再无偿的接纳那些从汉地来的难民,也不用承担难以忍受的徭役,这不是很好吗?

        至于割让南阳郡的问题,不是可以谈嘛,就算实在是谈不拢那么一块小地方不要就不要了吧,反正明国的疆域已经十分辽阔而人口却并不多,空地有的是呀!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0/10442/66709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