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馆 > 热血残汉 > 第三十九章 教义的确定

第三十九章 教义的确定


阎圃将李归与张修一比,觉得李归无论从气度还是眼光,都比张修强太多了。

        但是阎圃有一件事实在是不明白,其实就连李冰也不太明白,那就是李归建立这个明教到底打算干什么。

        到现在除了断发和穿连裆裤这两个明显的标志之外,基本上普通人对明教教义的了解就没有了。

        以至于后加入的氐人和汉人,很多都以为明是这个新成立的部落的名字,就如金沙部落、白马部落一样。

        而这种说法随着李归强势入主汉中后,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成了最为人接受的说法。

        就连阎圃在见到李冰之前也一度是这样以为的。

        面对阎圃的疑问李归只有苦笑,也不隐瞒,对阎圃坦然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李归自己无论前世今生都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出身,并没受过良好的教育。

        依靠网上得来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知识和不太靠谱的历史知识,对于具体的事情还有些办法,但是对于建立一套系统严谨的理论就实在是力所不能及了。

        所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墨回,但是墨回搞出来的东西李归总觉得有些不妥,但自己却又没有彻底的想明白问题所在。

        而贾诩虽然军略无双,但是治国的本领就差了一些,宗教的东西更非他所长,辩不过墨回。

        而教义是一件关系到未来的大事,不能轻易胡乱尝试,所以一直拖延到了现在。

        但是阎圃等人的疑问也让李归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毕竟汉中地区五斗米道的影响太深,自己再不在思想领域进行反击,只怕自己的手下也会被同化过去。

        眼前的这个人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混过天师道,还是异族出身,可以看问题看得更清楚。

        于是李归将墨回拟定的教义详细的告诉了阎圃。

        阎圃详细听完了之后,所学甚杂的他立刻就明白了墨回提出来的是什么东西了。

        根本就是将墨家的经典改头换面之后原封不动的搬过来的东西。

        墨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十条:

        兼爱,也就是完全的博爱,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认为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认为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那墨回提出的明教教义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知天道而尽人事。就是说天道本身自有其运行规律,其基本法则不能为人力所改变。

        但讲到具体的人和事,在不直接否定天道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就像神农不能直接为人类变出丰盛的食物,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们指出了那些食物能吃,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天下人的命运。

        这一点其实就是天志、非命。

        二;知行合一,不尚清谈。也就是说在追求天道的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首先要有想象力去揣测天道的法则,再在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中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不愿参加各种具体实践的人是可耻的。

        每一个成功验证的结论无论大小都是对天道理解的加深,是值得赞许的。

        每一个有用的事物的发明都是对天道法则的运用,更加值得赞许。

        这其实也是儒家的精髓,但在东汉魏晋的背景下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墨家思想。

        三;讲博爱,贵仁心。要求对万事万物具有一颗基本的仁慈之心。

        四;父慈子孝,厚生薄葬。

        子女对老人要尽最大可能照顾,但老人本身违反天道人伦的不应享受照顾。

        而且尽孝也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对老人违反公德良俗的行为进行规劝制止更是大孝。

        尽孝要体现在老人生前,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照顾好老人,死后薄葬,不浪费世间财物。守孝七日,每年忌日和清明两时祭祀即可。

        老人膝下无子的女婿有照顾的义务,规格等同自己父母。

        这与墨家的节葬有共同点。

        五;唯才是举。

        无论哪一方面有出众的才华的人都值得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的长处而忽略他的出身和品行缺点。

        国家也应该尽量的把这些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发挥他们的长处。

        这与墨家的尚贤完全相同。

        六;好学。一个人必须有谦逊的心和对知识的无尽追求的渴望,向任何人,无论老幼贵贱学习,向自然万物学习,明天道人伦。

        七;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实在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做不到的,要向对方道歉并接受对应的惩罚。

        官府自己尤其要守信,对严重违反信用的人和团体要进行法律上的严惩。

        八;急公好义,勇于任事。每个人都要维护社会秩序,与不好的人和行为作斗争。

        官府要奖励那些为了公义而作出贡献的人,惩罚那些逃避公共义务的人。

        这与墨家的尚同有共同点。

        九:止戈。不无故对于他人进行攻击,也不为了私利而攻打无罪的人。

        十;节俭,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

        李归为什么隐隐的感到不安?不是说他反对墨回的这些观点,而是他觉得要一个人完全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实在是太困难了。

        首先李归认为自己就完全做不到。

        自己不是一个博爱的人,更喜欢物质享受,那自己都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明教教徒了,又哪有脸去要求别人这样做?

        而且李归怀疑,自己要是真的严格的要求别人这样做,那自己的手下只怕就没几个人了。

        再则李归觉得你搞个组织,至少要有吸引别人的东西吧,光是约束没福利谁受得了啊?

        阎圃告诉李归,其实墨家在秦朝以前是非常盛行的,一度还压制了儒家。

        为什么最后墨家迅速的败落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一旦脱离了战乱的袭扰,几乎没有人愿意遵行墨家的这些清规戒律。

        李归听了这话深以为然,就和阎圃就教义问题深入的探讨了起来。

        本来李归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思索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再和阎圃一相互印证,终于下决心对墨回拟定的教义进行了改革。

        有几条是不用改的,要改的如下:

        第三条改为:讲博爱,贵仁心。要求对万事万物具有一颗基本的仁慈之心。

        但是要分主次,也就是对家人,对朋友,对普通人,和敌人的仁是不同的。

        而且仁是行为的体现,无心行仁而得到了仁的效果就是仁,有心行仁但未有行动也不算是仁义。

        行仁义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各级官府的责任。

        第八条改为:急公好义,勇于任事。每个人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家庭义务,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他人,维护社会秩序,与不好的人和行为作斗争。

        官府要奖励那些为了公义而作出贡献的人,惩罚那些逃避基本公共义务的人。

        第九条李归压根就把它彻底删了。

        战争无论什么时代都是难以避免的,也很难界定绝对的正义与否。

        再说教徒都止戈了李归一个人出去和人拼命啊?

        第十条改为:推崇足用,既不铺张浪费,又不吝啬抠门。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但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在人前炫耀奢侈品。

        无论官府还是民间的正式交际场合物品和食物都有大概的规格,可以微调,但不能违反,违者严惩。

        这样一改李归觉得好受多了,但是还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李归又添加了明教的节日规定。

        他明确规定春节、中秋、端午和重阳为四大节。

        其中春节为全家团圆的日子,要吃带有肉食的饺子,在汉中地区由官府每个教徒补贴二两肉,半斤面。

        中秋是游玩欢庆的节日,各教区都要在这天举行篝火晚会,载歌载舞。不料这个节日后来变成了男女相亲的节日,与后世大不相同,出乎李归的本意。

        重阳是孝敬老人的节日,每个成年子女都要在这一天给父母奉上新鲜的水果。

        官府为每个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限于教徒,提供一个鸡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一只鸡,七十岁以上的提供一只羊或狗,百岁以上的三只羊。

        端午是儿童节日,每个十四岁以下的孩童这一天都不必上学或是干活,可以尽情玩耍一天,有违者罚款三百钱。

        李归希望形成后世圣诞节那样的效果,不管你是不是真的信明教的教义,但是你会喜欢它的节日氛围。

        ;


  https://www.bqwxg.com/wenzhang/10/10442/61084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wxg.com。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qwxg.com